本土教练逆袭!国足新帅有望从本土教练中产生,前国脚参与竞聘

北京的一场足协会议暗流涌动。

60余名候选人中超过80%是外籍教练,包括三名外籍专家在内的大多数评委,一致将票投给了仅占10人的本土教练团。 这场看似实力悬殊的竞聘,正因中国足球的反思悄然转向。

外教光环褪去,本土力量被重新评估

此次选聘的紧迫性源于国际足联赛制改革:自2025年起,U17世界杯改为每年一届,亚足联同步调整U17亚洲杯(世少赛预选赛)的节奏。 为备战2027、2028年连续两届赛事,中国足协需提前组建两支梯队并完成磨合。

西班牙籍教练大卫·皮里曾执掌U15国足,球队大赛任务推进缓慢;更典型的案例是日本籍主帅上村健一。 这位球员时代曾创造“迈阿密奇迹”(1996年奥运率日本击败巴西)的传奇人物,执教2008年龄段U17国足后,并未复制球员时期的成功,球队战绩未达预期。 外教频繁更替带来的战术断层和沟通成本,让足协决心重启选聘,并将目光投向本土候选人。

10人本土团如何撼动60人外教阵营?

报名名单显示,约10名本土教练进入最终筛选,包括前国脚周海滨、张池明、万厚良,以及臧海利、毛彪等资深球员。 他们的履历在专家评议中成为关键筹码。

周海滨在山东泰山梯队执教期间率队夺得2022年全国青少年联赛冠军,其融合欧洲技术流(曾效力埃因霍温)与本土青训经验的战术设计备受认可。 万厚良的竞争力源于“国际化辅助”背景:作为塞尔维亚籍主帅久尔杰维奇的长期助手,他深度参与U20国足及成年国足的战术部署,对现代足球理念的理解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基础。

外籍专家为何力挺本土教练?

评议会现场出现耐人寻味的一幕:三名外籍专家,国足代理主帅久尔杰维奇、U22国足主帅安东尼奥、德国籍职业级讲师拉尔斯,均明确支持本土教练挂帅。 他们的逻辑直指中国足球痛点:长远发展必须依靠本土教练成长。

久尔杰维奇在讨论中强调,本土教练具备外教难以替代的优势。 例如周海滨在泰山梯队展现的凝聚力,使年轻球员更易形成“为国而战”的信念;万厚良则因双语能力和团队协作经验,能高效衔接国际战术与本土球员特点。 这与足协公告中“打造作风顽强、能打硬仗的队伍”目标高度契合。

足协战略转向,从“洋帅依赖”到“本土实验”

本土教练执掌国字号梯队已有成功先例。 前申花球员王洪亮出任U17女足主帅后,率队跻身U17女足世界杯,证明本土少帅具备大赛带队能力。 此次评议会上,深圳2028俱乐部U20队主帅王宝山等中方专家也指出,周海滨、万厚良等候选人对国际足坛动态保持高度敏感,甚至比部分在华外教更主动学习新型训练技术。

这种转变背后是惨痛教训的积累。 近年各级国字号球队频繁换帅,从佩兰、里皮到伊万科维奇,名帅光环未能扭转战绩颓势。

高洪波、李铁等本土教练虽有过“救火”成功案例(如高洪波率队晋级12强赛),却因缺乏长期执教机会难成体系。 足协此次将青训梯队作为本土教练试验田,试图打破“短期成绩压力”与“长期体系构建”的矛盾。

争议未止,亚少赛考验成最大变量

欧亿体育平台

本土教练呼声高涨,质疑声同样存在。 媒体人苗原在选聘启动时曾断言:“严格按足协标准(职业级、国际赛事经验、亚洲工作经历),主帅大概率仍是外籍。 ”他认为U17亚洲杯的竞争强度远超国内联赛,需要教练拥有“打硬仗”的实战履历。

历史数据也显示压力:中国国少队已连续5届无缘世少赛,上次参赛还是2005年王大雷、于大宝领衔的“黄金一代”。 日韩球队近年包揽U17亚洲杯四强席位,伊朗、沙特等队青训体系日趋成熟。

目前,足协正结合专家意见对人选进行最后一轮筛选。 无论结果如何,这场竞聘已清晰传递信号:中国足球的换帅逻辑,正从“名帅崇拜”回归到实用主义轨道。